以前教導槓桿原理時,我認為成效不彰。原因是教過,但是仍有學生會在考試時錯誤。我認為這是因為沒有在教學後立即逐一檢測,導致無法知道學生懂到什麼程度。
因此:
一、在教導過後若有時間立刻檢核,這樣能幫助教師了解教學成效。
常常在課堂教導、舉例、練習後,學生在考試時仍然錯誤,這代表部分學生並未充分了解。為了豐富學習,我延伸教學內容、提供相關實驗,盡量學生親自動手做。但是,教學成效仍然不是那麼完美。
學生當然會有不了解、不熟悉的地方。但是基礎且簡易的部分,就不能容許學生不清楚。學生不清楚,教師就必須想辦法卻改變教學、協助學生。立即檢核,讓教學者能夠及時補救。
二、將「檢核」化為小組競賽,增加學生練習樂趣和學習動機。
上課做基本介紹和舉例時,有部分學生不太了解。如果以小組來競賽時,原本不專心、沒有動力的小朋友,就願意開始投入課程學習。換句話說,「給予任務」能協助小朋友立刻將習得的知識用出來,並且明確知道課程內容「在教什麼」。
高成就學生能夠在聽講後學習到知識。或許,低成就的學生要透過「任務與競爭」,增加對課程內容的了解,如此也能產生動機、產生主動學習的欲望。
三、透過合作學習,讓不了解的組員也能因此受益。
以今天槓桿原理的教學為例:給予多次練習,並在競賽時巡視,要求學生輪流操作。這樣,低成就的學生動了起來,開始解決問題;自認為已學會而晾在一旁的學生,被教師要求輪流動手做,這樣也能讓其他組員檢視是否理解。
總結:每次上課後,若能有小組競賽也不錯!如此能增加練習機會、提升學習動機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